邺城歌舞坊。

琴声优雅,舞姿优美。

觥筹交错声,此起彼伏,一片奢靡欢乐之景。

二楼的雅间中,青衫舞女舞动长袖,仿如谪仙降凡尘。

两名儒生同席而坐,但一人放浪形骸,一人正襟危坐。

正是刚来邺城不久的荀彧和郭图府中暂住的郭嘉。

“奉孝,每次见你,你都得让我在歌舞坊请你赏舞饮酒,如此放浪形骸,如何能让人赏识?”荀彧不太习惯来这种歌舞坊,语气有些无奈。

郭嘉却是驾轻就熟,时不时向舞女吆喝。

见荀彧似有埋怨,郭嘉却是轻笑:“这不是正好缺钱嘛?公则兄又吝啬得很,只肯给酒喝,死活不肯请我来一回。”

荀彧扶额道:“郭公则要求名,岂会跟伱一样留恋于歌舞之地?以你之才,按理说早该被征辟,又怎么会缺这点钱?定然是你嫌弃政务繁琐不愿出仕。”

郭嘉也不狡辩,坦然笑道:“我不擅长政务,只擅长出谋画策,道尽这世间的大势小变。自然也就不会被征辟了。”

荀彧目光炯炯:“奉孝,韩文节不能用人,你不被征辟倒也不足为奇;但袁使君素有惜才之心,如今已经去沮公门前延请了三回了。”

“你若展现些才学,袁使君必然视你为肱股。”

郭嘉眼睛一斜,语气多了三分鄙视:“文若兄,你莫要来欺我!你要真认为袁使君能成大事,又岂会请我来这歌舞坊饮酒赏舞?”

“听郭公则说,袁使君可是待你如上宾,语气颇有不服之意呢。”

荀彧出身颍川荀氏,是先秦荀子之后,历经秦汉传至今日,可谓是家学渊博。

荀氏有荀淑被称为神君,知名当世,荀淑的八个儿子更是被称为荀氏八龙。

中常侍唐衡本来想将女儿嫁给汝南傅公明,结果傅公明压根不娶,大丢面子的唐衡于是让荀绲挑了个儿子来娶自家女儿。

那个时候的荀彧才两岁,以至于荀彧自幼就遭人讥讽。

但也正因如此,心有傲气的荀彧在年少的时候就有了才名,南阳名仕何颙见到荀彧,更是惊叹荀彧有“王佐之才”!

荀彧能跟郭嘉这样放浪形骸的儒士为友,也是看到了少年时的郭嘉,虽然人穷但志气不减、以落魄之身学得一身本事,跟荀彧少年时遭逢讥讽而发奋学习的经历颇为相似。

即便名声有污,但只要有才名,依旧能为世人所尊敬和钦佩。

而袁绍也是看重了荀彧“王佐之才”的名声,才会待荀彧如上宾。

然而,荀彧在袁绍麾下却是很尴尬。

荀彧迁宗族来邺城,本来是受韩馥邀请的。

结果来邺城一瞧,韩馥将冀州让给袁绍了,麾下如许攸、逢纪、郭图、荀谌、辛评、辛毗等人,还都是在袁绍入主冀州的过程中立了功劳的。

那荀彧来了,是位居高位呢,还是屈居人下呢?

这是个很尴尬的问题。

更令荀彧难受的是,袁绍喜欢听谋士们献策,但自个儿没个主见。

这刚立足冀州,麾下几个谋士就分成了至少三个派系!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历史小说推荐阅读 More+
崇祯重振大明

崇祯重振大明

凤凰北斗
一个现代人穿越成为大明崇祯皇帝,重振大明朝的努力。以《崇祯长编》《崇祯实录》《酌中志》等为准,前期按真实历史上的时间线写。
历史 连载 138万字
非洲创业实录

非洲创业实录

恶的呃呃呃
重生霍亨索伦家族施瓦本支黑兴根王子,眼看欧陆风云,大战将起,这欧陆不待也罢。东非圈地,移民开发,农业立根基,一步一个脚印,借助危机实现工业化。
历史 连载 34万字
红楼:我是贾琏

红楼:我是贾琏

断刃天涯
可以的话,其实我是想躺着过完这富贵的一生。奈何群芳谢尽的结局,令人不忍,只好稍稍努力那么一点点,不能再多了。
历史 连载 236万字
红楼:这庶子太听劝了

红楼:这庶子太听劝了

三吃糖豆
贾琂穿越红楼,成为贾家庶子。觉醒听劝系统,凡是听从带着恶意的建议,都会触发一次良性逆转。王夫人:“我就让他多抄佛经,他怎么就成了书法大家了?”贾母:“我只是说身为庶子不能继承家业,要有一技之长,没让他发明曲辕犁,得圣上封赏啊!”贾赦:“我真是逗他玩儿啊,我贾家虽然是武将世家,也没让你成为天下第一高手啊,你用不着这么听劝吧。”贾珍:“我让他娶秦可卿是为了我自己啊,谁知道我怎么就中风瘫痪了呢。”贾敬:
历史 连载 184万字
我在现代留过学

我在现代留过学

要离刺荆轲
所谓天子者,父天母地,为天之子!或曰:天子做民父母,以为天下王!而朕,曾为天子!承六世之余烈,邵述先帝之志。鞭西贼而惩旧党,所能必为,所伐必克,扫皇宋百年之积弊,使天威远畅,丑氐震叠!奈何天不假年,英年早逝!幸上苍哀怜,使朕于九百年后重活,留学于现代之世,经历科学之盛!如今!朕留学归来,重归少年。三尺长剑在手,问尔群臣:何日缚得苍龙?
历史 连载 402万字
亮剑

亮剑

都梁
版权信息书名:亮剑作者:都梁出版社: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日期:2017-04ISBN:978-7-5502-3495-6
历史 全本 52万字